是幫助孩子還是過度參與? 作者:曾多聞 (親子天下) 2016-10-19

美國史丹佛大學前新生事務主任茱莉‧萊考海姆(Julie Lythcott-Haims)提醒家長:幫助孩子成功,只是短效的,長久下去,只會剝奪他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好的能力。

「今天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一團亂。」茱莉‧萊考海姆在新書「如何養育獨立的成人」說:「太多家長以為,如果他們不處處參與孩子的生活,孩子就無法成功。」

當代家長喜歡標榜「最大參與、最少干涉」,但是參與和干涉之間的界線,如此模糊。過多的參與變成干涉,最後變成一場災難。

幫助孩子達到的「完美」,家長自己做得到嗎?

我們希望孩子上「對」的學校;不但要上「對」的學校,還要上「對」的課;不但要是上「對」的課,還要拿到「對」的成績;不但要拿到「對」的成績,還要贏得「對」的獎。在教室外面,要參加「對」的社團;不但要參加「對」的社團,還要自己創立一個「對」社團,因為那有利申請大學。誰來決定什麼是「對」的?當然是家長,不是小孩。

當代多數家長要求孩子表現完美的程度,是家長自己永遠做不到的。而為了「幫助」孩子達到我們心目中的完美,我們積極「參與」他們生活中的每件小事,我們不惜與老師爭辯,我們鞭策孩子,像馴獸師訓練獅子那樣:「再跳高一點、再跳高一點!」

在我們的精心安排下,孩子沒有能自己安排的時間。他們的時間被我們精心安排好了,上學、放學、課外活動。我們回到家,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往往是:「功課做完了嗎?」孩子從我們的眼神中看到,只因功課做完了,只因成績考得好,所以他是一個有價值的人。

當家長盡全力幫助、參與、乃至干涉孩子,釋出的訊息是:「孩子,如果我不參與,不幫你做這些事,你就不能成功。」我們奪去了孩子腦海中那個「我也能做得好」的小想法。即使我們能夠「幫助」孩子取得短暫的成功:考得更高的分數、申請到更好的學校,但長久下去,我們剝奪了他們成功與快樂的能力。

聽起來很諷刺,我們為孩子做這麼多,難道不就是為了讓他們成功與快樂嗎?

我們應該要給孩子的只有兩樣東西:愛和做家事的機會

哈佛大學長期研究顯示,在專業上的成功,奠基於動手的能力。孩子越早開始練習行動的能力,越好。如果孩提時代,他們在家裡沒有機會練習動手照顧自己的生活,有朝一日當他們步入職場,他們仍然沒有動手的能力。

同一研究指出,幸福的關鍵是愛,愛人與被愛。從小被無條件愛著的孩子,才能學會自愛,才能學會愛人。每天回到家,我們都應該關掉手機,看著孩子的眼睛,像他剛出生時那樣充滿愛意的看著他,然後問他:「我的孩子,你今天過得怎麼樣?」我們愛他,不是因為他成績好,不是因為他事業成功,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。

孩子是野地裡的幼苗,不是溫室裡的盆栽。他們應該自由自在地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,沒有鐵絲繞在他們的莖上。

本文取自【親子天下網站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2383-%E6%98%AF%E5%B9%AB%E5%8A%A9%E5%AD%A9%E5%AD%90%E9%82%84%E6%98%AF%E9%81%8E%E5%BA%A6%E5%8F%83%E8%88%87%EF%BC%9F/?eturec=1&ercamp=extend_article&page=1

發佈日期: 
2016-10-25 01:00
發表單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