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定入學後5大教養挑戰

  • 2011-05 親子天下特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作者:楊淑芬(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)

孩子總是把不好聽的話掛在嘴邊、喜歡跟小朋友搶玩具、話匣子一開就講個不停、三催四請就是不肯好好就寢、拖拖拉拉一頓飯總是吃半天,怎麼會這樣?對症下藥,了解幼兒人格與認知發展特質,選擇正確的教養方式,就能幫助幼兒正確學習。

挑戰1  不好聽的話常掛在嘴邊

若以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來看,孩子在這個年紀會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,好奇自己跟別人的身體有什麼不一樣,這是很正常的。

因為他們還沒學會表達這些情感,所以會透過講一些諸如「大便」、「ㄋㄟ ㄋㄟ」或「雞雞」之類的話,來呈現他們對這些話題的關注。

對於這樣的好奇,父母可以藉機說出孩子的情感:「你有××,覺得很好玩嗎?」「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人會有××?」並肯定孩子可以關心自己的身體是一件很厲害的事。聽聽他何時開始發現這件事,發現時的心情如何,甚或可以透過繪本與孩子討論性。

討論的同時也要讓孩子了解他關注的這些部位,是人身上很重要、很私密的部位,穿泳衣時都會遮起來保護著,是不會隨便露出來的。

所以要鼓勵孩子若有這些好奇,可以提出來跟父母說;並讓孩子知道,若他常把這些話掛在嘴上,別人聽了會覺得他很奇怪,因為別人不像爸媽那麼了解他。

有些父母在聽到孩子講出這一類的話時,常會生氣或斥責,因此有些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就會把這類話常掛在嘴邊。若判斷孩子說這些話是為了引起注意時,父母可以採忽視的方式,待孩子能明白的說出真正想法時才予以理會。或直接問孩子:「你要說什麼?」「一直說這些話我們聽不懂,就不知道怎麼幫你?」

當孩子可以明白說出他的意見時,爸媽即應予以鼓勵:「這麼說,媽媽懂了。」「你講得很清楚,我知道了。」如此一來,孩子自然就會選擇他覺得能被重視的表達方式。

其實孩子說這些話,同齡的朋友若覺得很好笑,孩子就會喜歡這種掌控及跟同伴同樂的感覺,因此動不動就掛在嘴巴上。這時父母可以先關心孩子除了喜歡這種一起歡樂的感覺,他跟同伴還一起做過什麼好玩的事?幫忙孩子了解,除了這些話能逗朋友開心外,還有很多其他交朋友的方法,並試著表達擔心他被誤解的心情。

挑戰2  和同伴搶玩具

若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,幼兒有自我中心的特質,人的發展也要先有我,才會有別人。有了「我的」之後,才有所有權觀念,再從確保自己的所有權後,學習尊重他人的所有權。

父母要了解孩子只是想拿到他想要的東西,而不知道別人跟他有同樣的需要,甚至不清楚別人採取的方式跟他不一樣罷了。因此父母不要太快為孩子的行為下標籤——愛搶、霸道、懦弱……或斥責孩子,要孩子不要怎樣……父母過於直覺式的處理,有可能使孩子過於擔心外界,壓下自己真正的需要,甚至往後會害怕面對衝突。

相反的,大人可以試著聽聽孩子這麼做的原因,支持他的需要或動機,詢問孩子是否知道同伴的想法可能是什麼。讓孩子了解用原來的方式看起來讓雙方都很不開心,如果希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,問問孩子下一次可以怎麼做。並試著與孩子演練各種他做得到的方法,鼓勵他下次再遇到同樣狀況時試試看新方法,之後再一起看看這方法好不好用,不好用再來修正。這樣,父母即幫忙孩子步入面對衝突、解決問題的流程。

以孩子搶別人玩具為例,父母可以試著以中性的話語問孩子:「為什麼你想要拿那個玩具呢?」並關心孩子的需要:「原來這玩具這麼吸引你,讓你很想玩玩看。」試著讓孩子由自己的立場來關心同伴的想法:「你不喜歡別人沒有問你就拿走你的玩具,○○也一樣哦。」「如果別人要來借你的玩具的話,你希望他怎麼跟你借?」試著陪孩子操作各種方法,父母也可以提出孩子做得到的建議,如:「○○,玩具可以借我玩一下嗎?」

有些孩子認為我的玩具別人隨便拿都可以,為什麼我要跟他說呢?這時孩子要學習的是,他自己是這種方式,但別人可不是哦;或他自己一定會借別人,但別人說不定是不借人的。在這樣的衝突經驗中,孩子自然會接收到更多他人的觀點,才得以減少自我中心,開始進入有我、有你的人際關係。

若是孩子的玩具被搶,這時可以關心的是孩子的心情:「被拿走玩具時,有沒有嚇一跳?」「如果是你要,你會先說一聲再拿,對不對?」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麼話想跟對方說,或鼓勵孩子試著說:「○○,你要先問過我,才可以拿我的東西。」

甚至讓孩子了解有些小朋友看到玩具,沒有想到要先借就會拿去玩。若孩子有些東西很寶貝,捨不得借同伴玩,他打算怎麼辦,如:就不帶去分享,在家玩個夠,等到不介意弄壞時再帶出。

挑戰3  講話講不停

有些家長在孩子入園後,會聽到老師說孩子在園內愛講話,常因聊天忘了吃飯,上課也和其他同學攀談;或不講話也一定要發出聲音;回家後,大人講話,孩子也老愛插嘴。究竟要怎麼培養孩子在適當時機講出得體的話?
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到這時期的孩子,發展任務為「進取與愧疚」,他們渴望嘗試新事物並會不斷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適當。進取意識過於發展,會讓孩子沒有自律的能力;而過於壓抑或愧疚的孩子,會局限自己無法自由的發展。甫學會語言的孩子,透過語言充實腦內的資料庫及維繫周遭的人際關係,是滿足他們進取動機的方法,因此動不動就問為什麼,或不停的說話,是孩子此時常見的狀況。為了讓孩子能適當的發展,不壓抑其需要,並讓孩子知道什麼狀況下可以得到滿足,是家長需要幫忙孩子學習的。

父母若能先了解孩子這些心情,並以同理的口吻或態度,讓孩子了解這麼做會吵到別的同學或忘了吃飯。若還有很多話想說,什麼時候可以說呢?藉此讓孩子學習在適當的時機做自己想做的事,並學習一次做一件事的能力。這是要慢慢學習的流程,不是馬上就能調整的,當孩子說的頻率變少或吃了更多飯時,試著鼓勵孩子,讓孩子知道自己又學習一個新的能力了。

但父母也要評估孩子是否平時很少「被聆聽」自己的想法,因此找到傾聽的伴就要訴說。這時父母可以做的是,每天固定撥個二十分鐘,聽聽孩子想跟你說的任何話,以滿足孩子被聆聽的需要。

孩子不講話也一定要發出聲音的原因,是需要再了解的,這有可能是腦中突然閃過什麼畫面,而不加思索的脫口而出。爸媽可以在事後再關心孩子那時發出聲音是發生什麼事或想到什麼,並提醒孩子下一次類似的狀況發生時,試著先記著,再跟大人說,因為突然發出聲音,會讓人嚇一跳。

另外,也有可能的是孩子想藉此吸引大人的注意;此時大人可採不理會的方式,只要不影響他人,孩子叫累了自然就會停。或大人也可以走近拍拍他,問孩子:「有什麼話想說嗎?」當孩子能明白說出時要予以肯定,鼓勵孩子下次這麼說,大人就會知道他的需要了。當孩子能明白提出需要或說出困難時,大人要及時予以鼓勵,這樣孩子自然能學習以合適的行為來獲取重視。

孩子學會語言的同時,社會化能力也需要學習,如:等別人說完再說、可以問什麼時候輪到他、明白的說出自己的意見。若孩子插話時,父母試著說:「你有話想說嗎?」「媽媽知道你很急,但我正在跟○○說話,還需要一下下。你要等我講完去找你?還是你在長針指到9的時候再來找我?」如果允許,儘可能比預計時間更早去找孩子,讓他經驗大人不會忘記他,等待一樣可以有他想要的結果。

此外,孩子通常無法因應特殊情況說出適當的語言,這時大人可以幫忙翻譯孩子的話或拓展他的語言。如孩子生氣時說:「大笨蛋!」父母可以試著幫忙說出孩子的心情:「我生氣了!」甚至問問孩子在氣什麼,下次可以這麼說,這樣孩子的語言資料庫就變多了,也可學習到更佳的應對語詞。

挑戰4  不想去睡覺

幼兒渴望探索,除了大人所關注的正事外,遊戲、談話、觀察外界等等,也是他們不可或缺的要事,要他們捨下多采多姿的世界,獨自上床是很不容易的事。況且現在多屬雙薪家庭,孩子一天中能與父母相聚只有晚上的一小段時間,期待父母有更多的陪伴是很正常的需要。

大人若能在睡前多抱抱孩子,在肢體上有更多的撫慰,讓孩子感受不僅孩子想把握每一刻,父母也想把握每一刻與孩子的相處,孩子的心情被回應了,自然會比較安定。

此外,父母也應試著了解孩子想再做更多事的渴望,並讓孩子知道一定還有機會再做這些事。孩子的心情被了解及再保證後,慢慢就能接受上床睡覺不代表我沒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了。

大人也可以試著在週休假期的前一晚,允許孩子得以晚三十分鐘或一個小時上床,讓孩子有更長的時間做平常很想做的事,以適度滿足孩子的需要。那麼,當孩子在週間晚上拖拖拉拉不肯就寢時,就可以安定孩子等待週五晚上可以晚點睡,製造「總是有機會」的期待。

有些孩子在就寢前需要有些睡前儀式,如把喜歡的娃娃堆好、和父母聊個十分鐘、或唸個床邊故事等,疲憊的父母的確常對孩子一再延長睡前行動感到難以負荷,但是如果了解孩子透過這些行為想確定他們對環境的掌控感,父母或許就能心平氣和的看待。因此,只要孩子在就寢時間躺在床上,即使睡不著,父母也不用特別去關注,他們自然會待到疲累而安然入睡。

挑戰5  一餐飯吃好久

上學後,每天的早餐像打戰,一餐飯都要吃好久好久,但又希望孩子能睡飽一點不要趕,爸媽要怎麼從容度過早飯時間,又能讓孩子吃完、吃得營養?

很多孩子一早起來會有起床氣,況且剛睡醒還不會有食欲。若父母想幫忙孩子早起,自己一定也要比孩子早起,做好一天已經開始的準備,或透過某些儀式幫忙孩子準備起床,如打開孩子愛聽的音樂、大力的擁抱孩子叫他起床。

若孩子每天都不想起來上課,除了分離焦慮外,父母也可以再多觀察孩子是否不適應幼稚園生活,與園方聯繫以了解孩子的狀況。

如以一~三歲的發展來看,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掌控自己的身體感覺,透過吃早餐學習關注並照顧自己的身體是必須要的。在食物的選擇上,若能試著依孩子需要(如:液態或固態食物),或請孩子列出想吃的早餐讓父母事先安排。此外,分量不要太多,以孩子自己覺得夠了即可。若孩子當天覺得吃得不夠,問問他隔天想多吃一些或帶一些什麼到幼稚園吃,如此,孩子才有機會透過此流程學習。

目前多數的幼稚園在早上都有點心時間,所以孩子早上即使吃得不多,到幼稚園後不會餓也是正常的。只要父母讓孩子養成吃早餐的習慣,並能關心自己吃的分量能否度過上午的時間,這樣早餐時間對孩子與父母而言,就較不是件辛苦的任務,愉快的一天才有可能開始。

 

本文引自【親子天下雜誌】

發佈日期: 
2015-05-04 01:45
發表單位: